内容来源:笔记侠 ( Notesman ) 。
责编 | 贾宁 排版 | 拾零
第 9219 篇深度好文:5648 字 | 14 分钟阅读
思维方式
笔记君说:
一个人真正最难做到的是什么?其实是内在管理。
古人云:"正心诚意,修身养性",而后才能"齐家治国平天下"。要知道:一切外在成就,无不源于内在修炼。
有多少心,办多少事。真正的"在心上做功夫",是在具体事务中的磨砺。这颗心,包括了情感、意志、思想与判断等一整套的底层系统。
做事,从心开始。所有的用心,都不会白费。对内在心性的每一分修炼,终将转化为外在成果。
因此,"立志,要在心上做功夫"。阳明心学就告诉我们:全部的美好是从心上生发出来的,然后转变为现实的行为,在事上面表现出来。
今天,我们来聊聊如何在心上做功夫,做好内在修炼。
一、目标之心:
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
在商业世界的纷繁复杂中,创业者时常面临"做什么"与"不做什么"的抉择。这个问题的答案,往往不取决于一时的技巧或运气,而在于创立之初、掌舵者内心深处的那个原点——目标(也称之为初心)。
曹德旺的管理智慧,首先就体现在对"目标之心"的坚守上。1984 年做汽车玻璃,他当时就决定:"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,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用得上,用得开心、用得安心。"
很多年后,他想到他的这个发心,他说了一句朴素却力重千钧的感悟:"做企业,目标很重要。只有方向正确了,企业才能走得远。"
这并非一句空洞的感悟,而是他于数十年商海沉浮中,在心上下过苦功后凝聚的结晶。它关乎的不是短期战术,而是长期战略;不是外在的表象繁荣,而是内在的方向定力。
一切的转折,源于一颗被刺痛而觉醒的"目标之心"。
时间回溯到 20 世纪,曹德旺一开始做的是水表玻璃。1984 年 6 月,他去武夷山游玩,给母亲买了根拐杖。上车时,驾驶员小心翼翼地叮嘱他:"老曹,上车时小心一点,万一破了,你可赔不起。"汽车车玻璃几千块钱一块呢,还是日本的。如果加急,要 8000 元。
这句好心的提醒,像一根针,深深扎进了曹德旺的心里。凭什么?不就一块玻璃吗?日本就这么欺负中国人?
民族自尊心与商人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被点燃。愤怒之余,他陷入了思考。他深入调查后发现,汽车玻璃市场几乎完全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垄断,价格虚高,中国汽车行业和消费者正在承受着这不平等的"待遇"。
曹德旺想让一块汽车玻璃卖几百元,替代日本进口的汽车玻璃,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,自己还能赚到钱。当时的其他玻璃企业之所以没有人做汽车玻璃,主要是因为汽车不是中国制造的,市场上的车型太杂太多,维修市场上单一品种的量太小、无法做,做了也无法卖。
但是曹德旺了解到,如果每个品种做几百片,再集中起来在中国各地的维修市场上卖,就可以赚到钱。
此刻,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:一是继续安稳地做他的水表玻璃,利润尚可,轻车熟路;二是闯入一个全新的、被国际巨头把持的领域,前途未卜,挑战重重。
真正的"在心上做功夫",正是在这样的抉择关头显现。曹德旺的内心升腾起一个更宏大、更具使命感的目标:"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,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用得上,用得开心、用得安心。"
"放心就是质量过关,开心就是成本过关。"
这是曹德旺在 30 岁左右的"立志"。这个"目标之心",成为了福耀玻璃最坚实、最不容动摇的定盘星。它回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:福耀为何而存在?
正是这颗被擦亮的"目标之心",决定了此后福耀所有的战略路径与资源投向。
它决定了"做什么":所有的技术攻坚、人才引进、资金投入,都紧紧围绕"汽车玻璃"这个核心,心无旁骛,一根筋地往下走。面对房地产、互联网等一个个风口诱惑,曹德旺从未动摇,因为他内心的目标清晰如初。
它定义了"怎么做":要让国人"用得开心、用得安心",就意味着产品必须在质量、安全、技术上对标甚至超越国际巨头。这直接倒逼福耀走上了自主创新、精益制造的道路,将"质量"二字刻入企业基因。
它导向了"做得好":既要质量过关,又要成本过关。就要敢于面向市场竞争,真正对客户好,让中国人能最低成本用得起、用得上高质量的汽车玻璃,福耀想要质量过关就必须把技术攻坚放在第一。
要想两者兼得,曹德旺就要始终保持初衷,保持克制,始终并且持续保持高质低价。
王阳明说:"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"曹德旺的"目标之心",正是"立志"。立下的不是私志,而是公志;不是小志,而是大志。
世界规则是:立多大志,办多大事。利于多少人,就能办成多大的事。
管理好你的目标,便是管理好你一切的起点。当你的内心澄明,方向坚定,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
二、意志之心
从心之所向到身之所往,这中间必然是漫漫长路,取决于百折不挠的"意志之心"。
意志并非一种天生的、不变的硬度,而是一种在事上磨练、在心上觉悟的动态修炼。
曹德旺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体悟,他走过的路,可谓千艰万难。
不管遇到再多的难、再多的未知挑战,他坚信:"任何事,只要肯动脑筋,没有解决不了的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。"
比如,他如何通过"政府采购指标分配"拿到平板玻璃的原材料指标。这是一场"以物易物"的经典案例。
1979 年,当时做企业,需要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环境。曹德旺所在的高山异形玻璃厂还是一家乡镇小厂,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,它就像一个"编外人员",根本拿不到国家计划内的平板玻璃指标。没有原料,工厂就是无米之炊。
作为采购员,曹德旺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主动寻求机会。
他首先找到了问题的核心突破点——掌握指标分配权的福建省物资局。
当时所有的东西都要有指标,省与省之间就需要协作,比如福建是林业大省,用木材和其他省交换其他的物资,比如玻璃,但是木材被江苏和浙江运回去了,玻璃却发不过来,所以很多指标就被欠着。
这个时候,福建省物资厅答应曹德旺,如果他能去外省拿回玻璃指标,就会分一些给他。
于是,曹德旺就以福建省物资厅采购员的身份,结交华东六省一市的采购员们,先和他们交朋友,然后协调各方所需进行指标串换,帮助各方解决了彼此想解决的问题,从而解决了省与省之间困扰已久的指标问题。
其实,这里面包含了信息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等诸多网络问题,曹德旺不厌其烦从中穿针引线,最后凭借洞察力、务实作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完成了一场精彩的"资源置换",最后成为当时国内物资界的翘楚,就连他后来自家盖房子所需要的钢筋水泥,全用指标买的便宜货。
他从这件事学到了交往及合同签订业务、知识充实与人际关系网铺陈的重要性。之后,不论遇到什么困难,他都会想起这个经历。
也难怪他会说:"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,也可以打击一个人的斗志。是从挫折中站起,还是在挫折中倒下,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。"
三、责任之心
曾国藩在人生低谷的时候,因为 4 句话 12 个字重新激发他振作了起来:敬胜怠,义胜欲;知其雄,守其雌。
其中,"敬胜怠",是指敬畏之心战胜懈怠情绪;"义胜欲",是指道义原则胜过个人私欲。
人,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感,认真对待对他人、对工作、对社会的责任感。
这 4 句话 12 个字同样也写在曹德旺的办公室里。
曹德旺说:"不为权力,只为责任。"
1976 年,当时正逢全国春潮涌动,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。
曹德旺向高山公社提出筹办一家生产玻璃的乡镇企业,并联合技术骨干和公社一起筹建高山异型玻璃厂(福耀玻璃的前身),但是在设置工厂的重要岗位人员的时候,只是把他安排为采购员。
曹德旺不计个人得失,他相信:只要能给他工业的平台,将来他就能做出最好的企业来。
曹德旺虽然不是厂长,但是他的压力一点也不轻。
当厂子经营连续遭遇问题,他虽然无权处理工厂的事务,但是责任心迫使他要站出来。
他通过一个上海朋友,找到一位专家来诊断问题。花了九牛二虎之力,成功邀约到一位上海女技术员来正确诊断出困扰几年的技术问题,最终通过现场重新布置,产出了合格的玻璃。
当然这位女工程师李维维后来放弃上海的优厚条件,也成为日后福耀集团的副董事长,因为她看到曹德旺有超强的行动力。大家也服他,愿意跟他干。
后来,高山异形玻璃厂持续亏损,连换六任厂长也无济于事时。适逢 1983 年中共中央印发《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》 ( 简称 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 ) ,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:鼓励承包,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。
因此,公社希望曹德旺接过这个担子,承包厂子。之所以邀请曹德旺,正是认定了他是最合适人选,能够安置好工人和干部,相信曹德旺能把工厂救活。
"不为权力,只为责任"。不仅敢于扛责任,更善于履行责任。
曹德旺说:"一个企业与一个人一样,要活着都需要有一颗头。"
从安于本职的采购员,到力挽狂澜的承包者,从曹德旺的"责任之心"可以看到,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对权力的掌控,而是源于对责任的自觉承担。
王阳明心学倡导"事上磨练",曹德旺正是在"拯救工厂"这件具体而艰难的事情上,磨练并光大了他的责任之心。
当他将一己之责,扩展为对员工、对企业、乃至最终"为中国人做一片玻璃"的产业报国之责时,他事业的格局也由此无限开阔。
有多少心,办多少事。
四、分享之心:
利润共享,心之所向
1984 年,曹德旺承包了高山异型玻璃厂,作为乡镇企业家,他自己提出了承包条件:"交够国家的,剩下的(利润)部分,我拿 60%,留 20% 做发展基金,20% 做员工福利分红。"
在这一利润分配制度下,国家收入得到保障,企业未来发展有资金池做支持,而员工也能直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。这种"利润链接你我他,一起赚钱一起花"的制度化的分享,超越了所谓个人的慷慨。
就像曹德旺"慈善不是施舍,而是赋能"的理念,其实,在企业分配里,真正的分享是可持续的制度安排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利润分配制度并非简单迎合短期激励,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。20% 的发展基金确保了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,为未来的共享创造更大蛋糕。
这种长远眼光,在 1984 年发生,并非易事,若无心不会柳成荫,这恰恰是曹德旺在分享之心之上与众不同之处。
曹德旺的分享之心远不止于金钱分配。上世纪 80 年代末,一位名叫左敏的财务经理因带未婚妻回宿舍住宿引发了争议。曹德旺没有简单处罚,而是深入了解情况后意识到:年轻员工面临着基本的生活困境。
他在多方了解情况后做出一个决定,为福耀集团的单身员工举办集体婚礼,并提供购房资助,同时规定员工之间不互送礼金,避免员工产生压力。这一举措,超越了简单的金钱分享,体现了对员工全面关怀的分享之心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当一位实习生被查出白血病,家庭因医疗费用不堪重负时,曹德旺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全部治疗费用。
曹德旺的分享之心从第一天开始,就并未局限在企业之内。从最早为自己的小学母校更换桌椅,到汶川地震个人捐款 2000 万、青海玉树地震灾区(与儿子曹晖)捐资 1 亿元,到捐赠百亿建立福耀科技大学,他的慈善捐赠已超 200 亿规模,且依然不余遗力,决定把个人资产更多用于社会事业。
曹德旺出身贫寒,切身体会过生活的艰辛,但其心远大辽阔。分享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,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灵修炼。这种修炼,正是"在心上做功夫"的核心所在。
如果用曹德旺的话说,那就是:敬天爱人,止于至善。他将这颗心体现在事事物物,体现在一生的实践中。
五、共赢之心
"那种你哭我笑,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,不是我的风格。"
"签订合同时,甲乙双方是平等的,双方要互相尊重,你不要骗我,企图从中牟取暴利,我也不欺负你,充分尊重你的劳动,一定要弄清对方的成本。"
这两句话很朴实,却折射出了真善美。也证明了是最可持续的共赢之心。在商业谈判中,他注重弄清对方的成本结构,这并非为了压价,而是为了理解对方的处境,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润空间。
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,当印尼 ASAHI 玻璃公司因危机陷入困境,日本总经理前来求助时,曹德旺不仅答应每月进口 4000 吨玻璃,而且按当时中国市场现价购买,没有利用对方的困境压价。
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合作之间,曹德旺选择了后者。他告诉下属:"你要记住,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,上下游企业,是有买卖关系,但也是分工不同,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。要想让福耀公司健康发展,不仅是需要我们自己产品客户端用户的繁荣,更需要我们产品供应商的发达。"
上下游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,上下游企业是命运共同体。这是生态思维。
看似在帮别人,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。
结果呢?经济回暖后,玻璃供应紧张,价格飞涨,但 ASAHI 公司始终优先保障福耀的供应,并且长达一年未涨价。这源于当初曹德旺在对方困难时伸出的援手。
曹德旺知道,什么是对的、什么是符合正道的,并且体现在日常之中,圆融地对待一切。
六、心上功夫:不敢存藐视之心
立志,要在心上做功夫。创业是一场修炼,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内在管理修炼。
所有的心都不会白费,对内在心性的每一分修炼,最终都外化为了做人做事的细节里。每一步外在成就,都是内在修行的自然结果。
心灵的功夫,是最高层次的内在管理,也是长久立业的根本。真正的成功,不是向外索取,而是向内生长;不是改变世界,而是改变自己。
写在最后
曹德旺用一生事业印证了"在心上做功夫"的深刻力量——从立志做一片中国人自己的玻璃,到扛起责任、分享成果、实现共赢,每一步跨越背后,都是心性的淬炼与升华。
目标心决定方向,意志心穿越艰难,责任心扛起担当,分享心凝聚力量,共赢心拓展格局。
这不仅是企业家的经营智慧,更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底层逻辑。当我们学会管理内心、修炼心性,便能在纷繁世事中守住根本、在诱惑挑战中不动摇方向。内在有序,外在才有力;心灵明亮,前路才能清晰。
笔记侠深切认同曹德旺先生的卓越理念,并致力于将曹先生毕生积累的经营智慧系统提炼、传承发扬。
如果你也希望深度汲取曹德旺先生毕生凝练的心法精髓,直接得到他的亲身传授与点拨。欢迎与笔记侠一起走进福耀集团,与曹德旺先生面对面,聆听他的经营智慧,走访福耀集团、福耀科技大学,在千年古刹万福寺中禅修静心、启迪思维。
这不仅是一次学习,更是一场唤醒初心,提升心力的修行。
立即扫码报名,与曹德旺一起,悟透明之道、做坚实企业、成美好事业。
好文阅读推荐: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 连 3 连!
最安全的股票配资网站,杠杆股票配资,网上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